“创客”一词最早源于Cory Doctorow创作的一部科幻小说的名字《创客》(Makers)。2012年,美国《连线》(Wired)杂志原主编Chris Anderson出版《创客:新工业革命》(Makers: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一书,迅速让“创客”理念风靡全球。书中指出,创客运动不断推动网络智慧在现实世界的应用,掀起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热潮,将引发新一轮工业革命。Anderson建立了自己的3D Robotics公司,是创客模式的最早实践者。
随着数字科技、开源硬件、3D打印的快速发展,一场创客运动悄然兴起,吸引了很多工业设计、硬件制造、互联网及软件编程等方面的爱好者参与其中。Anderson认为,过去制造业的创业有2个门槛,一个是创意,一个是技能。有了3D打印技术之后,技能门槛已经越来越低,创业者只需要在电脑里做出创意的原型,不需要工厂的帮助,就能用3D打印机做出原型。他指出,随着3D技术的广泛普及,全球将进入数字化制造的时代。如今创客发展的状况如何?各国对其发展的态度如何?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创客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论述。
一、“创客”简介
创客(Maker)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有独立想法并把想法变成现实产品的人,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群体。这一概念的2大核心是“动手实现”和“自己的想法”。
创客空间(Maker Space)是指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实验室,是创客们共享资源和知识、产品发明和实现的场所。创客空间由“车库”衍变而来,全球第1个真正意义上的创客空间诞生于1981年的柏林,中国第1个创客空间是于2010年诞生的上海“新车间”。创客在创客空间创造的产品原型,可以直接委托产品孵化平台进行设计优化和小批量生产。另外,还可以在Kickstarter、Indegogo(美国2大众筹平台)等平台上筹资,获得产品的早期资金及市场反馈。
创客运动(Maker Movement)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创客理念和创客精神的一项运动,其中包括了开放分享的精神、自己动手的习惯,对技术的钻研和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等。
二、全球“创客”发展现状
近年来,创客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2013年,全球创客空间已达1 300个,且数量还在快速增长。目前活跃的创客空间分布于5大洲的各个国家,其中美国和德国居多。交易平台方面,全球每年有数百万的创客卖家在美国专业为创客服务的网络市场Etsy平台上销售自己的产品,2013年Etsy的交易额达到10亿美元的[6]。在创客活动方面,全球开展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创客活动,如美国的制汇节(Maker Faire)、德国的欧洲黑客大会(Chaos Communication Camp)以及中国的创客嘉年华等。在资源共享方面,开源软件和开源硬件的结合,为创客准备好创作的要素,推动了创客运动的发展。目前,全球有数十家大规模的开源硬件公司,如美国的Adafruit、SparkFun、MakerBot公司和中国的北京龙凡汇众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深圳矽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矽递科技”)等。在资金方面,众筹平台为创客募集资金,有效支持创造活动的持续发展。目前,全球有很多众筹平台,如Kickstarter、IndieGoGo、Indegogo等。kickstarter平台2011年为约12 000个创客项目募资近1亿美元,2012年为18 109个创客项目募资2.74亿美元。
自Anderson提出创客理论以来,创客群体逐渐涌现,并迅速蔓延。美国近年来尤其重视创客,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创客运动”。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接见了数位创客空间的创始人,其中《Make》杂志发行人、Make Faire创办人Dale Dougherty被奥巴马授予“变革之星”的称号。同年,美国政府推出未来4年在美国1000所中小学校建立创客空间的项目,旨在培养未来的设计师和发明家[4]。实际上,美国政府支持创客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2012年美国政府签署《就业法案》。该法案允许更多为创客提供资金支持的众筹平台的出现。其二是军方提供支持。例如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资助美国数千所学校“创客空间”的建设。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和私营部门还采取了一批扶持创客运动的新举措。这些措施主要涉及3个方面:10多个联邦部门与相关公司合作,为创客创办企业、创造就业提供一系列支持服务,包括资金、与制造商和零售商加强关系、企业指导和培训等;联邦教育部等政府部门与150多所大专院校、130多个图书馆以及多家大公司合作,为让更多的学生成为创客创造条件;政府部门与机构合作,为鼓励创客参与解决重要问题提供机会。
所有这些措施着眼于美国振兴制造业和经济的长远目标。2013年,美国政府曾在国情咨文里面讲到,美国要把创客运动作为保持其持续创新力的源泉和发动机。
三、中国创客发展现状
从2010年李大维在上海创办中国第1个创客空间——“新车间”开始,创客概念进入中国。经过5年多的发展,中国的创客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且各有特点。北京积累了众多的顶尖技术人才,同时高校云集也让北京拥有丰富的艺术和设计的人才资源,这里的创客更具跨界协同创新以及创业精神,更多会在追求跨界中寻找价值;上海是国内第1个成立创客空间的城市,这里的创客把创造当作一种兴趣爱好;深圳可以让创客完成从产品研发到做出样品、再到批量生产的整个过程,是国内创客产业链最完整的一个城市[9]。
目前中国较为知名的创客空间有北京“创客空间”、上海“新车间”和深圳“柴火空间”等。其中北京“创客空间”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创客空间,影响人数超过10万人。深圳“柴火空间”资助者矽递科技、与“新车间”紧密合作的上海智位机器人有限公司分别成为全球排名第2的开源硬件和排名第3微型机器人制造商。这2家公司成功的原因包括:中国强大的电子制造业基础;中国的创客文化开始蓬勃发展。
自2010年创客概念进入中国以来,国内制造业生态体系、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促使中国创客文化迅猛发展。此外,中国正处在一个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大潮中,创客理念在中国的迅速传播还得益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以及整个社会对创新的渴求。
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考察“柴火创客空间”时,称赞创客的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关注到创客。在2014年杭州召开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他就提到,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也极为重视创客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主要措施包括出台支持政策、举办创客活动、搭建创客平台等。
2013年9月,北京“创客空间”被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授予“创新型孵化器”称号,并获得政策、场地、资金等支持。2014年7月28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面向公众全面启动“北京创客科普季”,这是国内首次以创客为主题的公众化大型科普专题活动,主题为“人人科技 梦想工厂”,旨在打造以创客为代表的公众科技创新舞台。
2012年,上海市规划建设100个面积不少于100m2,配备DIY实验设备的“社区创新屋”。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将“新车间”纳入“众创空间”考评体系。为加快各种创客项目的产业化进程,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将以购买第3方服务的方式,依据绩效考评结果对上海创客空间给予资金支持。此外,该机构还发布“创业浦江行动计划”,主要目标是2020年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业中心,集聚各类科技创业者20万人以上,科技创业企业超过3 000家。
深圳市政府针对创客项目的实施配备完善的政策措施,资助和补贴各种创新产业项目的运行发展。另外,深圳市正在筹建2大创客机构:“中科史太白创客学院”和“深圳市国际创客中心”。这2大创客机构将被建成一流的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主要为大学生和青年创客提供创业培训。
我国的创客事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创客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一些好创意还只是停留在样品上,没有转化为商品;创客缺乏资金和融资渠道,对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也缺乏了解,创业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努力争取政府、企业、社会、金融等各个方面的有效支持,进一步突破创新思维,全力打造适合中国创客发展的生态系统;另外,还需要加强创客与开源硬件公司、开源软件公司、众筹平台等机构间的互通交流、相互融合、不断完善,构建有助于创客发展的链条式协作平台。
四、创客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智能硬件、3D打印、开源制造、物联网、互联网、新能源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模式的迅猛发展,创客运动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创客运动促进创新模式的改变。传统的技术创新一般由高校院所、企业研究中心等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创客在线分享、合作创造、材料供应等创造了条件,再加上3D打印技术的出现,技术创造的门槛降低,普通大众也可以低成本地获取、设计和生产工具,开展技术创新,这些都将激发普通大众中蕴藏的创新力。普通大众往往更了解市场和应用需求。因此,未来的技术创新主体将不仅限于少数专业人员,普通大众也将参与设计和制造新产品,成为社会创造和创新的新力量。
创客运动推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传统制造业的设计和制造都由公司或工厂开展,专注满足大众基本需求,规模化生产利润丰厚的热门产品,大众消费则以共性产品为主。创客运动主要针对特定用户提供设计和制造,生产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小批量产品。随着社会经济和大众需求的个性化发展,创客运动带来的个性化、定制化和小众化的生产模式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巨大挑战。更多的新型制造企业会越来越多地依据大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来设计、制造、生产小众商品。小众商品相对于大众商品优势明显,更能满足大众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这将给个体制造业带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创客运动创造就业岗位。创客文化促使更多的创客自主创业,同时带动千千万万的小微企业成长壮大。随着创业规模的逐渐扩大,将吸收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有效缓解就业压力。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人,形成了空前的就业压力。这些学生就是创客运动的最佳人选,他们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可以将创意转变成创客项目,实现自主创业,同时带动更多不同层次的社会人才就业。此外,创客运动推动个体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壮大,也会创造出更多技术、工程、艺术等各行各业的就业岗位。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最核心的竞争力。如今的创客运动就是将创新、创意转化为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中国智造”,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随着目前智能硬件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可以预计创客运动将对各个科技领域的创新创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欢迎转载,本文由“新材料产业”公众号原创。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否则一律举报。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