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心     成为行家
返回顶部
硅谷、以色列、中关村 ——链接全球3大创新尖峰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已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各国的高新科技园区纷纷与已经形成的“创新尖峰”进行高端链接,以
Tue Sep 19 09:31:32 CST 2017 新材料产业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已成为重要内容之一,各国的高新科技园区纷纷与已经形成的“创新尖峰”进行高端链接,以期让自己跻身全球一流园区的行列。其中,硅谷、以色列、中关村3个“创新尖峰”成为园区高端链接的策源地,突出地位日渐显现。

  

  一、为什么要进行高端链接

  

  《硅谷指数2007》以IT行业为主要考察对象,从就业、专利、风险资金3个方面考察,画出了一幅世界创新“尖峰”地图(见图1)。《硅谷指数2007》还提出“要认识自己的强势,识别其他地区基于其强势的‘尖峰’,然后为了相互利益而将那些‘尖峰’链接起来”。

     图1  《硅谷指数2007》提出世界创新尖峰

 

  在图1标示的创新尖峰中,硅谷、以色列、北京中关村3个区域非常值得关注。主要原因是他们不仅拥有高度密集的创新资源和发达的经济,而且是全球创业最为活跃的地区。硅谷是世界公认的全球创新中心,诞生了惠普、英特尔、苹果、谷歌等一批“改变世界”的企业和新兴业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硅谷每年新创企业总数在1.5万家左右,201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6万家。以色列被誉为“创业的国度”,其在创新创业的一些相对指标方面表现非常突出。以色列R&D占GDP的比重、单位GDP风险投资额指标等位于世界第1,平均每4 000人就拥有一家高技术企业。仅在特拉维夫50多km2的土地上,每年新创企业数就有300~400家。中关村是中国乃至全球科技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经济规模仅次于硅谷,是世界第2大科技园,并且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已经超过硅谷。2014年,中关村当年新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超过1万家。

 

 二、链接全球创新中心——硅谷

 

  1.硅谷的全球链接


  硅谷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以南,2013年面积发展到4 800km2,人口约292万。硅谷是全球新经济最顶尖的创新尖峰,拥有强大的全球链接能力,涌现出大量的跨区域创业者,不断将创新资源、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链辐射到世界各个角落,台湾新竹园区的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外包业、以色列的IT产业和风险投资,以及中国北京中关村的IT产业等,无一不得益于硅谷。硅谷有来自世界各国的风险资本投资,同时硅谷也正越来越多的投资于国际风险资本市场,这些资本流动多用于研发和创业投入。不断增长的投资流动在全球各个地区间建立了强大的人际网络,促进了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交流,也使得硅谷创业活跃。据统计,2013年,人口不到300万的硅谷地区新增企业达1万多家。

  人才——硅谷地区依赖全球人才流动。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中,评价一个地区人才基础的重要指标是看它从其他国家吸引人才的能力,在硅谷发展史上,该地区移民企业家和工程师作出了卓越贡献。外籍科技人才居多是硅谷不同于世界其他地区的突出特点,全球具有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集聚硅谷,在创新创业的同时,建立人脉网络,并与自己母国保持联系,这些人才是硅谷全球链接能力突出的基础。

  2013年硅谷地区的外部移民涌入数量与2012年相比增长52%,净移民人数达到15年最高值。硅谷地区授予的理工学位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硅谷的人才储备,硅谷工科学位授予数量从1995年到2012年增加了32%,2011年,拥有工科学士学历及以上的就业者有一半来自海外(见图2),其中,工科专家有64%来自国外,而与此相对应的,全美范围内这一比例仅达到26%。

   图2  硅谷拥有学士及以上学历移民人口百分比

  

   技术——创新性专利总量和国际合作专利呈上升趋势。创新是硅谷经济腾飞的动力,而专利注册意味着新发明的生成,同时,也代表着传播和商业化新概念的能力。硅谷专利占全美的比例在过去四年中稳定在12%左右,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信息存储在硅谷专利中仍占据最大比例(39%)。近年来,大量相关科技公司入驻旧金山湾区,例如社交网站Twitter、社交网站游戏开发商Zynga、软件开发商Splunk等,这些高新技术企业除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外,还与斯坦福大学、圣何塞州立大学等周边知名大学建立了伙伴关系,这种“亲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也让旧金山湾区成为名符其实的创新产品发源地。

  此外,合作专利申请也是硅谷技术创新的最大亮点。在硅谷,专利常常由多个合作伙伴注册登记,并且越来越多地由来自多个国家的人和企业实体申请注册。这种跨越国界的技术创新合作程度可通过硅谷本地发明者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发明者一起注册专利的数量来反映。资本——投资机构和并购活动保持活跃。硅谷的投资机构开始放眼全球,而全球资本也瞄准了硅谷这块创业沃土,这使得硅谷在全球各个地区间建立了强大的人际关系,促进了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交流。根据《硅谷指数2014》,硅谷及旧金山地区风险投资在加州的比例从2012年的70%上升至2013年的77%,软件行业吸引了投资者最多的关注(投资额度占比44%),生物科技份额也有所增长。

  并购活动是企业对外投资的一种方式,硅谷并购活动的活跃显示出其不断培养出成功潜力企业的能力。2013年,硅谷企业并购行为占加州比例从2012年的38%已上升至43%,占全美的比例也从2012年的9%上升到10%。

一个区域持续性的竞争能力,取决于占有产业/行业高端资源的能力、速度和高度。硅谷正是通过自身持续发展的全球链接能力,链接与整合了世界优质创新资源及广阔的世界市场,深化了硅谷与世界其他创新中心的联系,取得了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丰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加速了创新资源的全球流动。

  

  2.怎样与硅谷高端链接


  科技园区在向高端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硅谷建立密切的联系,随时掌握产业发展的趋势与动态,引进硅谷创新资源落地园区,带动园区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水平的提高。与硅谷建立高端链接应重点考虑以下5个方面:

  一是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硅谷产业纷繁复杂,要与硅谷建立链接,首先应当明确区域自身发展的重点细分产业,明确哪些重点细分产业可以与硅谷建立链接,优先选择新兴产业或新兴业态。新兴产业或新兴业态是硅谷不断创新发展的重点,与传统产业相比,在硅谷更容易找到新兴产业或新兴业态发展的资源进行链接。

  二是掌握两地的创新资源。高端链接是资源的链接,只有充分了解本地与硅谷在相应细分领域中的优势资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高效地促成两地优势资源的链接。因此,需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摸清本地相应细分产业领域的优势资源,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了解硅谷相应细分产业领域的优势资源。

  三是找到核心对接组织。充分利用华人的人脉关系,联络硅谷的华人社团,例如华人创业社团、同学会和同乡会、华人工程师协会。联系硅谷重要的创业服务机构。例如,著名风险投资机构、知名孵化器、专业服务机构等。近年来,多个区域政府管理人员、企业家和创业者、投资人组成考察团赴硅谷进行学习和考察,与核心组织机构建立与硅谷人脉的链接,寻找可能的跨国合作渠道。

  四是培育两地跨区域创业群体。挖掘并培育在硅谷和当地进行跨区域创业的企业家群体、跨区域产业组织者群体,为其跨区域创业提供配套条件和支持。2013年,佛山高新区举行珠三角国际科技园硅谷专场项目对接会。2014年,浙江大学邀请斯坦福大学华人教授做了关于硅谷的演讲并邀请斯坦福丹华资本、幼发拉底孵化器和中国投资人进行互动交流。

  五是设立新型合作联络机构。在硅谷设立联络处、孵化器等机构,聘请当地资深人士,广泛联系硅谷各类资源,发现有潜力的技术和企业。实际上,硅谷与国内各区域的交流和合作已经日益频繁,部分高新区已经在硅谷设立办事处,如中关村、西安高新区、武汉光谷等。

  

  三、链接创业的国度——以色列

  

  1.以色列的高端资源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学技术产业展望2012》报告指出,以色列创新人才、研发投入、科技成果等多项创新指标位居全球前列。其一流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庞大的科技企业群体、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卓越的孵化生态等高端资源均对以色列的创新创业产生巨大的推力。

  以色列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其中7所研究型大学在全球学术领域表现不俗,为以色列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魏兹曼研究院在全球生命科学和药物研究领域名列榜首,以色列理工学院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齐名,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在全球大学排名中位列第77位。此外,还有著名的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巴伊兰大学、本古里安大学。除此之外,以色列还拥有各类专业研究机构及区域研究机构等。

  以色列拥有全世界最活跃、成长最快的创新型企业群体。以色列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达60多家,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科技企业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大胆尝试、突破创新,对国家科技产业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与此同时,很多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都聚焦于以色列。据不完全统计,以色列企业至少与150多家外国公司共同开展研发合作,大量吸纳国外风险投资是以色列科技发展的一大特色。以色列本国市场较小,大部分公司在创立之初就以全球市场为发展目标,吸引了风险投资机构的注意。在以色列政府风险共担机制的刺激下,自1993年以来共吸引全球风险投资180亿美元投入到以色列。

  以色列孵化器为科技创业者提供专业服务,将想法变成可以使用的技术,将技术变成商业化产品。以色列每年都有大批企业在孵化器中成长壮大,尤其在生命科学方面,60%的生命科学企业都是从孵化器中成长而来。以色列孵化器行业开始于1991年,目前已形成20多家成熟的孵化器。孵化器毕业项目中,392个成功运营,项目成功运行比例达45%,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怎样与以色列高端链接

  

  2013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访华,两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加强双边合作达成共识,其中科技创新合作被列为重点之一。2014年,中以两国签署了共建中以创新联委会的协议。中以科技创新合作进入“加速期”。以色列进行高端链接可以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

   一是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与硅谷相比,以色列的优势产业领域相对要集中一些。例如,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水处理、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安全、现代农业、机械控制等。

  二是掌握两地的创新资源。相对而言,以色列需要对接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类资源较为明确,主要是魏兹曼研究院、希伯来大学等有限几家,而且多数高技术企业集中在特拉维夫和海法2个地区。

  三是对接产业组织者。以色列相对于硅谷来说,受到地理因素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影响,以色列始终坚持“核心研发在内,生产与市场在外”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较为简单。因此,对于以色列来说,以孵化器和风险投资机构更加具有代表性。与以色列知名的孵化器、风险投资等创业服务机构建立联系,可以发现其中具有潜力的企业。此外,还可以尝试建立本地和以色列企业家之间的合作组织;利用中以创新联委会等平台。

四是引进特色资源。以色列最具商业价值潜力的创意多数蕴藏在创业企业当中。同时,吸引以色列风险投资机构来华投资创新创业,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四、链接世界第2大科技园——中关村


   1.中关村的高端资源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中关村已规划成为由16个分园组成,规划面积488km2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的高新区标杆。

  中关村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科技园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中关村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科技园区。2013年,中关村实现增加值4 228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超过3万亿元。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关村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球第2大科技园。

 “641”产业格局初见成效。除卫星应用集群规模较小外,其余5大优势产业集群的收入规模均超过千亿,其中,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实现总收入4 355.7亿元,居“6+4”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首;4大潜力产业集群中,新材料和高端装备两大产业集群收入规模分别达到2 666.1亿元和2 220.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40%和18%。

  开放实验室、孵化器、留创园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资源蓬勃发展。创新型孵化器成为新生力量。截止到2012年,中关村内有各类创业孵化机构100余家,累计入驻企业超过12 000家,累计“毕业”企业超过7 000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占全国总数的6.5%;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4家,占全国总数的14.9%。“金种子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12年底,中关村示范区“金种子工程”已成功挖掘并筛选出易美芯光、网能经纬、布丁移动等100家“金种子企业”,聚集了以徐小平、雷军、李开复、陈大同、尹卫东、林菁等为代表的近60名由上市公司的企业家和知名天使投资人组成的创业导师队伍。中关村集聚了涵盖人才中介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以及技术交易机构等多种类型的科技中介机构274家,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北京产权交易所等41家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开放实验室助推产学研协同创新。截至2012年底,示范区全年共为7 945家企业提供服务,累计服务次数达到103 145项。

  

  2.怎样与中关村高端链接

  中关村是中国成立最早的科技园,其创新生态系统较为完善,国际化水平较高。20世纪90年代,中关村一批率先发展起来的企业纷纷在国内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一批源自中关村的技术在中国各地进行产业化。这在客观上奠定了中关村与国内科技园链接的基础。对中国新兴的科技园而言,与中关村建立链接更为直接、更为便利。

  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发展的重点细分产业,选择与中关村建立链接的重点细分产业。中关村涉及的产业领域多、技术覆盖面比较全,这使得多数中国科技园都能够找到与中关村链接的契合点。

  找到核心对接组织。与硅谷、以色列相比,中关村对接目标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因此,应当与相应细分产业领域的产业联盟、协会商会等建立联系;中关村聚集了大量国内外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机构,与这些投资机构对接,吸引其到当地进行投资,有助于促进区域自身的创新创业的发展。此外,还可以成立中关村企业家的同乡会等组织。

  培育两地跨区域创业群体。培育在中关村和本地进行跨区域创业的企业家群体、跨区域产业组织者群体,为其提供配套条件和支持。

  设立新型合作联络机构。在中关村设立联络处、产业技术研究院,吸引中关村有潜力企业来本地发展。

 

欢迎转载,本文由“新材料产业”公众号原创。欲转载请关注公众号后直接回复“转载”,按照要求转载即视为获得授权,否则一律举报。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觉得不错,请点赞↓↓↓




Tue Sep 19 09:31:32 CST 2017 新材料产业
塑问
粤ICP备14074250号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70012
广州赛聚新材料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广州快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出品
suwenteam@iplas.com.cn
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28号越秀金融大厦第六层09-16单元
快塑网logo 安全联盟
微信二维码
在这里有前沿的知识、专业的专家
实力的企业。和他们一起关注产业动态。分享您
的经验、见解、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