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山东省经信委向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印发《关于加快全省地炼企业转型发展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复函》,同意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暂定名)。集团由获得进口原油使用资质的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清源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发起成立,将按照股东协议、公司章程等募集资本,组建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集团公司。
《复函》称,组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全省地炼企业整合重组转型发展,是加快全省石化行业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举措。炼化行业集团化发展“有利于变企业单一优势为集团联合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地炼行业炼化一体化、装置大型化、生产清洁化、产品高端化、企业园区化发展。”该集团组建原则是,由核心骨干地炼企业牵头发起,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各级政府给予指导支持。
基于政策红利,2016年山东地炼利润的大幅增长。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国内正式获批和进入公示期的拥有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地炼已达32家,其中山东有25家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但据市场机构统计,2016年地炼的进口配额并未能全部足额使用。加上今年以来地方炼厂的成品油出口配额被暂停,国内成品油消费增速放缓背景下,地炼缺乏直接的零售终端,利润受到压制。油品升级带来的成本增加,亦加重了地炼企业的负担。
据悉,组建山东炼化集团的声音由来已久。山东省炼油化工协会会长、东明石化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湘平指出,山东炼化产能分散,产业集群层次低,与江浙一带新建大型炼化企业相比竞争力不足。而且近几年,随着进口原油“两权”的下放,原油进口和销售同业竞争激烈,亟需强化行业自律,形成集群合力和协同效应。
来自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炼油能力已达7.5亿吨/年,其中全国地方炼厂(含央企收购或控股的地炼企业)的炼油总产能为2.62亿吨/年,占全国炼油总产能的34.8%,而山东地炼(常减压装置)一次加工能力则达到1.55亿吨/年。
“炼化企业大型化是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山东地炼应通过合并逐渐成为大型企业集团,走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中国(独立炼厂)国际石油采购联盟主席张留成建议,通过兼并重组、股权交换及成立山东炼化集团的形式,可以优化地炼企业在原料、物流、资金、产品等方面的配置,实现大资金、大物流,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与话语权。
《复函》同时强调,要着眼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竞争力,以关联性、统一性强的综合业务调整重组为切入点,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力有序推进重点业务运作,发挥好联合重组积极效应。
部分接受采访的行业人士认为,山东炼化能源集团的组建并非易事,如何整合行业资源,如何协调各股东方利益,可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此前,山东炼化行业曾计划整合境内6000多座民营加油站,将其打造为“地方成品油销售终端联盟”的载体,但进展并不顺利。去年2月,该省14家地炼企业和省外两家独立炼厂联合发起中国(独立炼厂)石油采购联盟,强化国际市场话语权与议价能力。但由于涉及企业众多,各自诉求又不尽相同,要真正将全省炼化企业整合起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炼化能源集团的组建需要一个过程,前期可能先要统筹市场协作。”淄博一家炼化企业的负责人表示,组建后的集团公司或将维持各家成员企业经营团队不变、纳税渠道不变、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管理体制不变,应重点推动发展规划、原料采购、油品运输、销售渠道、零售终端管理等五个方面的协同。
未来山东民营地炼企业有望成立自主品牌,统一标识,实行规范化的管理、运输、定价活动,3年内在全省建立2000家左右加油站,5年内达到6000家左右。